吉林大学考研网,吉林大学考研论坛,吉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长青藤教育培训,吉林大学官方唯一认可的专业课程咨询辅导、培训机构。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转贴]此生飘荡何时歇——毕业五年半的故事(激励我前行)

醉落魄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东南,常作西南别。

……

深夜10点,脸贴着京沪高速上疾驰的大巴车窗向外张望,一片黑暗,道旁站立的树木风一样掠过,夜色中不时闪起几点灯火,一会儿就被车子抛下了,新的灯火又重新出现,那在车窗外闪现的不仅有土地、村庄、树木、灯火,还有往事的碎片:一个个城市的灯火或街道、一个个熟悉或已陌生的面孔、黄浦江湿湿的水气或瓯江上的汽笛声、某一个江南小镇温煦的阳光和清幽的庭院、上海吴兴路和南京长江路上的梧桐树、苏州春天醉人的花香,此外还有狼狈不堪的一次次搬家……

五年半——毕业不知觉间已闪过五年半。自己这五年在干什么?回想多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梦想是否就是今天的现实?
我想,该梳理一下这五年半了,关于梦想,关于上海,关于漂泊,关于爱情,关于一路辗转于民企-港企-台企-外企,媒体-生命科学-医药-房地产的职场生涯,关于创业……
车里播放着《随风奔跑》:
……
随风奔跑
自由是方向
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
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
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
想起了聂鲁达说的那句话,“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
2000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我在同学的泪眼中走出校门,就在那一刹那,眼泪大滴大滴地掉下来。
我知道,我结束了一个时代——那最真最纯的青葱岁月:
在大学里,我们虽然要读书,但压力并不大,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到路边的小饭馆聚聚;可以偶尔放纵一下,在凌晨两点起来,拉着她的手去看荷塘月色,听夜虫软香玉般的浅唱低鸣;我们还可以做许多想做又不太出格的事儿……
第一篇: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梦想成泡沫

一切皆有可能,人的一生应该有一个美丽的梦想。


第一节:少年时代,第一次,与朦胧的梦想擦肩而过

还记得读高二时,我实在讨厌理科,给班主任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作家,希望转到文科班去,为了增加成功率,还从十分有限的伙食费中挤出几十块钱买了几包红塔山找到了教导主任。也许,一个轻狂少年的呓语在他们的眼中是多么的可笑与幼稚,总之,我没有转到文科班去。

尽管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全校第一,考取了大学,只是,只有自己心底清楚,很疼、很痛,若读文科,以我的天赋,毫无疑问会考取中文或历史专业,直到今天,尽管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常常为别人所称道,甚至因为学理的缘故,比较理性,但是我有自知之明,因为缺乏文科专业的熏陶,我的文字还是少了一种底蕴。

少年时代,第一次,与朦胧的梦想擦肩而过。


第二节:大学四年,充实而快乐的追梦之旅

2000年9月,踏入大学校门时,班主任问我,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我回答,要么在专业上,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发展,拼命搞科研,然后出国,要么往新闻领域转,彻底改行。

尽管我所在的系科科研实力雄厚,出国的系友众多,但在实践中发现,我不适合搞科研,在生命科学领域也绝对成不了大器。
大学里,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使我相信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什么事都有可能。

大一、大二,忙于专业、写作、打工、社会工作,英语几乎没有碰,每次学校的考试都是靠高中的底子勉强过关。

大三上学期时,很多喜欢我的老师急了,英语国家4级不过,你就等着不毕业吧!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到火烧眉头,往往静不下心做事,我也是如此,之前总对自己说,还早呢,我的底子好,急啥……直到考试前2个礼拜,书还几乎没有翻过一页,这时,我才慌了……站直了,别趴下!我对自己说,一种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价过关斩将的豪情油然而生。那2个礼拜,除了学英语,我什么事都没做,学习强度非常高:早晨6点起床,一直待在通宵教室,每天把6级单词快速略读1-2遍,每天做10套模拟题,每天听10套听力题…..往往深夜3、4点才回宿舍睡觉,从来没有一天睡眠超过5个小时,那些冬夜,走在飘着淡淡腊梅清香的小路上,几乎倒下去睡着…考试那天,拿到试题,做的很轻松,提前20分钟交卷,打电话给一个留校任教的师兄,请我喝酒吧,我四级过了,春节过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考了80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四级考试之前,我读到了《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致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永远忘不掉,那些震撼、温暖的言语: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象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三节:我当了一个月的小记者

回到家乡的日报社,办理了报到手续。

领导安排一个老记者做我的师傅。从此,我每天的日程是:
上午,跟着师傅采访或者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
中午,喝酒,通常不胜酒力,醉醺醺的,然后午睡;
下午,下班前回报社写好稿子交差;
晚上,又有人请喝酒,吃完饭,前辈们通常甩给我一条烟或者几包茶叶,说“小孩子回家睡觉去。”师傅和他们去桑拿中心洗澡去了。我也不甘寂寞,约上大学毕业回家乡工作的高中同学,到茶馆打牌,累了,就吃夜宵、泡吧……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礼拜,我像是生病了,失魂落魄、没精打采,党报条条框框的限制让我提不起精神,没有丝毫的激情,醉死梦生的日子让我看不到未来,每个夜晚,走在无人的街道上,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所追求的“铁肩担道义”吗?我为社会、为底层的老百姓做了什么?这就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妙手著文章”吗?看看自己写下的“八股文”,我羞愧不已。甚至我可以想象我十年、二十年以后的生活方式,尽管是炎炎夏日,却有一种冰冷的凉气笼罩了我的全身……


第四节:网络热潮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网络热潮突然爆发,激情彭湃,在“高科技,新技术”的口号下,每个人都相信“这一次真的不一样!”

1999年下半年,网络好像一下子走进我的生活,大四这一年,既然不读研,又不愁找工作,空的很,我就忙着打电脑游戏,玩OICQ,亦开始关注网络经济。

2000年春天,关于网络经济的报道铺天盖地,我如饥似渴疯狂阅读,常常忘记吃饭、睡觉,陷入幻想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青年》上一篇文章,大意是网络经济是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最佳捷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后一次暴富的机会,看的我热血沸腾。

2000年5月,有师兄从北京打来电话:“我在网络公司上班呢,公司要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我要发财了!哈哈!”我的心痒痒的,把简历发给师兄,让他帮我往北京的网络公司投,结果居然真有两家公司打来电话说:“看了你的简历,我们公司正缺你这样的年轻人,毕业后马上过来上班!”我问他们:“不用面试吗?”“没问题,你的背景非常好,你师兄又竭力推荐,我们相信你!”我又问“户口可以调到北京不?”答案是否定的,心里有些疑惑:这是正轨的公司吗?后来,父母坚决反对我去北方,加之与家乡的报社已签订了就业协议,去北京工作的事不了了之。

2000年7月底,由于对现状的不满,我心中熄灭了几个月的网络淘金之梦又开始熊熊燃烧了:
“我要去北京,去上海,去深圳!”
“我要投身网络热潮,迅速成为富豪!”
“30岁就退休,然后周游世界!”

我在心中呐喊,热血沸腾,一条金光大道在眼前展开,年轻就是好,未来就是好!
第五节:“我走了”,我把辞职报告放到了老总面前

“我走了”
2000年7月底,老总看着我的辞职报告,有些恼火,“你知道多少人挤破了脑袋都进不来吗?你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不想做新闻了,可能还是企业比较适合我,我想赚钱……”
“报社资金充裕,与政府关系很好,我想拿一块地,做房产开发,留下来吧,你会有大把的机会。”他话锋一转:“如果你实在想走,交违约金吧,否则档案、户口别想转走!”
“对不起,很感谢您的赏识,可是我去意已决,违约金我认了!”
我和家人打了个招呼,我出差几天,你们别挂念,背着行囊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从此,浪迹天涯,一壶漂泊。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二篇:初到上海,仰天长笑少年狂


第一节:上海,上海…上海,我来了


上海离故乡很近,不消几个小时就到了。
傍晚,下了火车,踏在了上海的土地上。
闷热、喧嚣、嘈杂,还有黑压压的人流。

上海,于我是什么?

是外公外婆生活过的地方吗?上世纪初,太外公从故乡辗转飘到上海,一番拼搏成为家道殷实的小商人,外公外婆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却于50年代后离开,回到故乡定居,生根发芽。多年后,上海离他们已经很遥远,只有偶尔提起上海往事的时候,他们才会改用上海话,在絮絮叨叨中回味着他们的当年。

是记忆中的旧时上海吗?依稀记得小时候到上海游玩的情景,外白渡桥下潺潺而过的黄浦江,大世界的七彩霓虹灯,南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亲戚家狭小昏暗的石库门老房子……

是媒体渲染的国际化大都市吗?动感的?快节奏的?外滩?陆家嘴?地铁?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跨国公司?网络公司?金融中心?

一别数年,上海,我来了。

上海,我来了,不知道儿时的喜欢,是否会改变,是否会褪色,是否会模糊,是否会遗忘,是否还会让我心跳…
第二节:上海第一站,亲情让我感动


外公外婆在上海有些亲戚、故交,去上海之前,我让外婆打电话给她的妹妹――我的姨婆,说我要去上海出差,在他们家住几天。

出了车站,我打车直奔姨婆家,他们家早已不是记忆中的老房子了,是一个崭新的高档社区。
我冲到小区门口问保安:“×××家是住这么?”话音刚落,一对老夫妇从背后闪了出来,“是×××吧?”我点头,是姨婆、姨公,原来他们早已守在小区门口等我了,我几乎不敢相认,他们老了许多,仔细看看,姨婆和外婆长的真像,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他们拉住了我的手:“都成大小伙了,我那妹妹真有福气!”

“先洗个澡吧,等会慢慢聊。”进了家门,姨公把我引进了卫生间。

洗完澡,我惊讶地发现整整一桌菜,盐水虾、红烧肉、炸带鱼、清蒸鱼、鸡汤……
“别愣了,喝几杯吧,儿女都出国了,就我们老两口,你来了,我们很高兴。”姨公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日本清酒。

那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站在窗前,眺望远处,能看见东方明珠,美的令人目眩,还有高架上不息的车流,璀璨的灯火宛若星河。

在后来的好几天中,每天晚上,姨公、姨婆都做好了晚饭等我,我不回去,他们就不动筷子,在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份亲情让我深深感动,没有丝毫的无助和落寂。直到今天,我还时常去看他们,陪他们吃吃饭,说说话。

第三节: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三天


到上海的第二天是周六,一大早,我拿着一叠简历直奔八万人体育馆——来上海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那里每周六有人才交流会。

在体育馆门口买了份《人才市场报》,杀进去转了一圈,大失所望,没几家网络公司,更见不着跨国公司的影子,想想已无退路,决定先将就着找份工作,填饱肚子即可,于是投了几份简历。

上海的效率就是高,中午就有家广告公司通知我去面试,就在徐家汇附近,马上屁颠屁颠地冲过去,面试很简单,一位自称×老师的创意总监与我聊了半小时,老总又我沟通了10分钟,对我说,先从文案做起,底薪2500加提成怎么样?我忙不迭地点头,连说,没问题,没问题!老总嘱咐我,好好干,周一早上9:00来上班吧!


当天下午,翻开《人才市场报》,我也不知道公司背景的好坏,也不知道什么职位适合我,反正什么网络采编、市场、公关、助理,胡乱找了7、8家,把简历装好,投到一个邮筒里。

晚上回到姨公家,我对他们说,我在家乡已经辞职了,今天去找工作了,周一去一家广告公司上班。老人瞪大了眼睛:“报社的工作不是蛮好嘛,怎么不做了?再说来上海找工作,也该和我说一声,我刚从政府机关退下来,还是认识一些人的。”

“不麻烦您,我知道该怎么做。”

我又打了个电话给父母:“爸,妈,我不回来了,我在上海找了份工作,下周一开始上班。”
父母虽然很震惊,尤其是父亲,上个礼拜,我刚送给他一只报社的公文包,他出去办事,包从不离手,他为儿子在报社工作感到深深地自豪。我的决定对他们来说太突然了,然而,父母没说什么,他们很爱我,却从不干涉我的任何抉择。从小到大,我向来非常独立,高考时填什么志愿父母都完全遂了我的心愿。当然,我也让他们很放心,他们深知,儿子很努力,一直是他们的骄傲。

周一去广告公司上班,与我一起去报到的还有两位新同事——安徽安庆的小董,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另一个小姑娘,也是刚毕业,学国际贸易的,后来我们三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当天下午,我接到几个电话,要我去面试,想想广告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就决定再出去碰碰运气。第二天一大早,我对老板说,前一天吃夜宵,肚子疼的厉害,要去看医生,老板连忙让我快点去医院。冲出大厦的那一刻,我狡狤地笑了。

上午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在延安西路某写字楼,是我梦寐以求的网络公司,招聘的职位是网站采编。推门而入,几十个人密密麻麻地挤在大会议室、办公区,每个应聘者只有5分钟时间,走马灯一样,很多人紧张兮兮地走进去,垂头丧气地走出来。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五节:泡沫破灭了,暴富的梦想成空


没有谁,会一直活在梦里。
若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


2001年初,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上斩获颇丰,员工数激增,连我都配备了一个助手——与我同年毕业的男孩,坦率地说,我有些晕,有点无所适从,很不习惯。

很多新人上班后却发现自己没事可做,拿钱不干活——这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时间长了,我发现管理层在给员工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工厂。公司很热衷于资本运作,而真正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状况非常糟糕。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公司的发展战略是资本运作导向型!

就在很多同事还沉浸于打造产业帝国的梦幻之中,暴风骤雨来了,来的如此仓促,来的是如此猛烈!

公司董事会第一次提出“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原因很简单,风险投资者不可能一直盲目地给你投资,需要你有清晰的赢利模式,需要你从市场上拿回利润作为投资收益。

公司的资金链开始紧张了,开始大幅裁员,每天都有同事流着泪离开——他们不是为丢了工作伤心,而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一个伟大的梦想就忽然破灭了,那种心痛只有当年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够深深体会。

有一个华师大的女孩让我记的特别深刻,她来公司报到那天,羞涩地站在门口张望,是我把她引到人力资源部报到的,没想到她刚来一个礼拜就被裁了,这可是她职业生涯中第一份工作,可以想象她走出公司大门那一刻的心情。

不过老板们都是学者出生,还是蛮有良心的,给每一位离职的员工都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

说到老板,我想当年的同事一定还记得我们亲切地叫某大股东为老×,他思维极其敏锐,演讲起来激昂豪迈,大有英雄气概。老×平易近人,喜欢与员工在会议室吞云吐雾,烟是7元/包的上海红双喜。

今天,虽然我已经离开公司多年,还一直默默关注着它的发展。尽管业界对公司的发展模式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尽管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低调了很多,但我注意到,当年的董事长已经成为海外某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公司已经现实了很多,回归到产品这个基本面。祝福他们正在研发的产品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祝福公司的创业团队一路走好!

今天,重新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我无怨无悔,公司的成败得失,让我明白:
伟大的梦想、愿景、使命方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无数优秀的人才加盟,靠什么吸引、凝聚最优秀的精英人才?

哈佛商学院对美国企业成功因素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文化塑造以及文化给企业带来的对精英人才的凝聚性,是过去10年中美国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事实上,国内的华为案例也佐证了这一点,我不否认华为存在很多问题,时刻面临着危机,但是华为在建造了一个生产产品工厂的同时还建造了一个梦工厂,制造出一个美丽的梦,让身在华为的员工感受到了高尚和超凡,也让世人感受到华为的圣洁。

滤去不切实际的幻想,××××公司的远景目标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比如打造一流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区,比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这些梦想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间,只是,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去参与、实践、完成这些美丽的梦想。
第六节:毕业一年之际,我选择了离去

2001年夏天,公司动荡不安,我有些迷茫,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了篇《毕业一年间》,那些年轻的同事争先回帖,更没想到我的上司×总很快公开回复了我的帖子,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极其深刻:
在你的身上,我回味着我的当年。

在公司“以市场导向”的战略背景下,有人向老板建议进军保健品。
当时史玉柱的复出是一个神话,没想到他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能够以借来的几百万做江阴的样板市场,迅速扩展到全国,东山再起,将脑白金做成一年销售数亿的产品,我想很多人肯定会记得脑白金庸俗到极至的广告。

我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并写下了几十页的关于公司进军保健品产业的发展规划,什么产品研发、渠道掌控、品牌推广,等等,我把报告放到了我的上司×总的桌上。几个小时候,他亲自走到我的办公桌前,约我聊了很久,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的未来,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我知道你有很多想法,很遗憾,公司的状况现在如此,我不是大股东,有些事情也无能为力。”

我明白他话语中隐讳的含义,心很凉,决心离去。

我这人素来有自知之明,这一年来,我的市场营销知识、创业的想法都是纸上谈兵,不切合实际,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社会,于是决心做销售,开始偷偷的发简历,面试。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四篇:一波三折换工作的经历

第一节:几百位专家吓退了我

第一家通知我面试的公司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建筑设计单位,设计了很多标志性建筑。我应聘的职位是集团党委书记秘书。
面试的那天人很多,面试的主考官是办公室主任,沟通过程比较愉快,他问的很详细,突然话锋一转问我:
“会喝酒吗?”
“不太会。”
他有些失望,我赶忙说:
“不过我的酒品很好,朋友、客户都愿意与我喝酒,因为我有一句口头禅——喝死拉到!”
他哈哈大笑:
“不错,等结果吧。”
下楼后,我在大堂里仔细参观起来,有些震惊,这家公司有几百位专家教授,对于建筑,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心里开始发毛了。
几天后,他们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催我去上班。最终我没去,我素来有自知之明,对建筑一点都不懂,这样的单位很类似于高校,搞行政的估计很难有出头之日,我可以看得见我的未来,若干年后,最好的结果就是混到办公室主任,这样的工作方式我无法接受。

第二节:我激怒了日本人

第二家公司是中日合资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他们的产品品牌很响,家喻户晓。他们招聘的职位是KA代表。

面试的过程非常人性化。初试在一家咖啡馆,主考官是大区经理、销售总监,他们是中国人。沟通过程很顺畅,销售总监叮嘱我:
“你还没有销售经验,是一张白纸,我比较乐意带你这样的年轻人,好好准备复试,见到日方总经理不要紧张。”
复试时见到了日方总经理,他讲日语,有一个翻译。
依然是惯例的自我介绍,他针对我的英文简历提了一些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对我来说也是意料之中的:
“你还没有销售经验,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也不熟悉,怎么办?”
“一、我很年轻,有激情,我相信只要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二、我有一定的亲和性,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具备了一个优秀SALES的潜质;三、大学时我经常贩卖小商品,我的生活费基本是自己赚取的,积累了一定的销售经验;四、我肯学习,坚持不懈阅读每一期《销售与市场》,坚持每天学习专业营销网站上的理论和快速消费品营销案例。”
日本人听了连连点头微笑,我的回答令他很满意。销售总监也在旁边颔首微笑,我没有让他失望。
没想到接下来的形势急转直下,面试快结束时,他问我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看着桌上的产品样品,我拿起来自作聪明地说:
“我认为贵司的产品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整个外包装上没有800客户服务电话,不方便客户与公司沟通;二、公司的LOGO居然印在瓶子的底部,不利于品牌识别和推广……”
日本人的脸“唰”地晴转多云,销售总监赶忙使眼色,空气似乎凝固了,我想反正已经说了,索性豁出去,继续说:
“所以我认为公司与宝洁这样的快速消费者巨头相比,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日本人激怒了,脸都气红了。
结果可想而之,销售总监后来在电话中对我说:
“你啊,真是年轻,锋芒毕露,你以为我们是欧美企业?你更不该拿我们和宝洁相比较,让总经理很难堪!”
与这家日资企业擦肩而过,成了我一件憾事。

第三节:昙花一现的“董事长助理”经历

第三家公司是家民营企业,刚刚登陆上海滩,老板没太高的学历,却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我应聘的职位是董事长助理。
民企的效率惊人,我是中午把简历送到他们公司的,晚上人力资源部经理就打电话给我,让我马上过去面试。
聊了一个多小时,还比较顺畅,人力资源部经理交给我一大叠资料:
“老板要参加国外一个会议,你准备一下他的发言稿,我们将根据发言稿的质量定夺最终的人选。”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回去后,我几乎1天1夜没睡觉,先构思了框架,然后往其中填东西,为了让稿件读起来流畅,我用了很多的排比句、短句和成语,又让朋友反复颂读,找感觉。
当我把发言稿发出去后,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没多久,人力资源部经理打电话过来了,你过来见一下老板吧。
终于见到那个仰慕已久的风云人物,微胖,浓眉大眼,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沟通很短暂,谈话的内容很简单,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当时从未有过的紧张,竟然出了一身汗。
很幸运的是,挂着“董事长助理”的招牌,我以部门副经理的级别混进去了,但是要下放到基层锻炼3个月,老板告诉人力资源部经理:
“小伙子太年轻,需要磨炼。”
那时候,我心浮气躁,对于老板的安排非常不满,上了3天班就辞职了。人力资源部经理叹了口气,说了句:
“你让我们很失望!”
几年后,老板英年早逝,完成了他的谢幕演出,标志着一个混沌时代的终结。

今天,正好是我创业一年的纪念日,写下上面三段曲折的求职经历,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警戒,纪念曾经年少轻狂、无知傲慢的岁月。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五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的销售生涯

第一节:我成了一名医药代表

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我选择了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做销售,这家公司有一个新药,据说市场前景不错。

我成了一名医药代表——媒体常常骂我们是“药贩子”,其实,医药生产厂商也很无奈。药品、医疗器械是块肥肉,除了要养厂家,还要养着医院、药店和各级销售代理商,最后到了老百姓手里价格自然高得离谱。

我的上司——上海区域经理30岁左右,上医大毕业,性格豪爽,我们脾性相投,常常一起喝酒,后来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哥们,03年年底他与朋友融资百万,代理了一种诊断试剂,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算来他创业已2年,现在基本上了正轨,有了清晰的赢利模式,祝福他一帆风顺。

在老同事的带领下,我开始跑医院,拜访我的客户——形形色色的药剂科主任、临床主任、主治医生和护士长。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走遍了上海许多角落,加深了对这个城市的了解。

刚开始,很不顺利,我接手的医院销量基本是零,客户很难接纳我们的产品,原因很简单,就同一适应症来说,我们的竞争对手定价非常高,给的回扣比我们的产品定价还要高,医生每用一次,都可以拿到几千元的回扣。有些重点客户,公司上下从销售总监到销售代表,不知道拜访了多少次,一再受挫,一再无功而返。

每天我坚持拜访那些主任,常常被赶出来,灰头土脸,好不沮丧,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满心地迷茫。

由于换工作,我搬家了,我提着一个箱子——里边装着我全部的家当,出租车驶上杨浦大桥的时候,远眺陆家嘴,这个城市最奢华的心脏,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夜色中的陆家嘴霓虹辉映,琼楼玉宇,极尽奢华与尊贵,那一刻脆弱的难以自己,悲从心生,眼泪差点滑落下来。
第二节:打赢了第一场硬仗,攻克了第一个堡垒

×医院的×科是我第一个需要强力攻克的VIP客户,就我们产品的适应症来说,如果摆平了他们,潜在的销量可稳居上海所有大医院前三位。可是,真的很难,整整两年,我的若干名前任未有任何进展,因为前有劲旅——那家跨国药企,他们的产品定价太高了,回扣惊人,后有追兵——众多国产低端产品以超低价蚕食市场空间,遇到没钱的病人,往往会成为医生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家跨国药企,他们的产品没有进入上海医保目录,昂贵的药费全部需病人自费,确实苦了病人,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很难承受的,而从技术含量、安全性上我们又远高于众多国产低端产品。

不知道是第几次拜见×主任了,他照例冷冰冰地对我说,我们不会用你们的产品,你走吧!

我掏出几瓶饮料,讪笑着:
“您喝水。”
“拿走,快拿走,要不我马上扔进垃圾箱,不信你试试。”

又一次失败了,我灰溜溜地找个小饭店开始我的午餐——吃盖浇饭,猛一回头,看见操作间中的切菜板上有十几只苍蝇在爬,喉咙发痒,冲到洗手间呕吐不止……

年轻没有失败,我不能退缩,苦思冥想,使出了最后一招——以情动人。
那是一个阴雨天,天气很冷,我买了10张10元面值的出租车车票,撕去两张,把剩下的8张揉皱了,沾了点雨水,放到我内衣的口袋里,远远的看着主任的行踪,我对自己说,我必须单独和他聊一聊!等他进了他自己的实验室,我马上过去敲门,主任开门了,看到我居然摸到那里有些惊讶。
“×老师,今天下雨,我这里有几张朋友送的出租车票,放在我这里几个月了,我没舍得用,送给您!”我从内衣口袋里掏出车票,递了过去。
拿着带着体温、皱巴巴的车票,他的脸竟然红了。想把车票还给我。
“你自己用吧,我不需要。”
“没事,我坐公交车回去,×老师,打搅您了,再见!”
我把他的手挡了回去,一转身,飞似地逃走了。

再一次见到×主任,他热情了许多,敞开心胸和我谈了很多、很多,他把我当作了自己的学生,其实,我本来就是和他带的研究生差不多大。

是时候请他们吃饭了,一个周末,我让公司派专车拉着他们全科室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长去吃海鲜,啤酒、黄酒、红酒、白酒,一起上,我豪气冲天,
“谢谢各位老师给我面子,今天我喝死拉到!”
不管什么酒,我端起来一饮而尽,敬了一圈又一圈……
最后,“扑通”一声倒地,不省人事,被送进了医院。
再后来,我再去他们科室,所有人一看见我就开玩笑说:
“哎,喝死拉到来了!”

渐渐地,我的竞争对手在这个科室销声匿迹,我们的产品成为唯一的选择。
第三节:酒鬼总监

我一直坚信,大部分人是善良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最真的角落,只要以诚相待,一定能突破沟通的障碍。

几个月过去,很多客户成为我的好朋友,局面打开了,业绩增长较快,也不再那么辛苦。

这个时候,因为升职,与销售总监的交往多了起来。此人曾是某跨国药企的区域经理,北方大汉,40岁左右,在几次培训中,能够感受到他有着丰富的营销经验。
但是,今天那位销售总监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是——他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爱喝酒的人,酒是他的命根,比老婆还亲!
每周至少有3、4个晚上被他拉过去喝酒。最夸张的是,有时候早晨8点,饭店还没有营业,他就冲过去敲开门,让睡眼惺忪的厨师开始炒菜,然后打电话给我和大区经理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六篇:我的地产人生开始了

第一节:投身地产的冲动

生活在继续,无聊在延伸。

大学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到上海工作了,他的女友是上海知青的女儿,想在上海定居,于是他急吼吼地想买房,拉着我一起看房,因为首付款所限,当时我们只在浦东、杨浦、虹口和普陀转悠。

我想买房的想法遭到朋友们的一致反对,你才毕业两年,急什么?想想也是,两年了也没攒下什么钱,都挥霍光了,我也不想逼着父母帮我筹首付款,买房的事竟不了了之。

扪心自问,那时候的房价真的不高,3500-5000元单价的房子随处可见,首付两成8-10万就可以买到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房地产的形势好的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看的房子,往往犹豫几天,再去看就卖光了。

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开始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另一个真实的案例推动我下了决心。

有朋友在长三角的另一个城市的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已经做了两年,他的部门经理77年出生的,打工3年开始单干,一炮打响,获利颇丰。朋友给我算了笔帐:
一个楼盘总销金额通常要1个亿以上,销售周期几乎全部在1年之内,开发商给代理公司的佣金在1-3%左右,抛去人员薪酬、税收等成本,一个楼盘做下来,净利润至少要4、50万以上。

靠,竟然有这等好事,有这么好做的生意!

事实上,大凡在02、03、04年在长三角抓住机会的房地产代理公司,无不赚的盆满钵满,朋友的部门经理创业2年,到04年年初,摇身一变成为开发商,如今身价数千万,开上了奔驰600。

当然,今天,如果还有谁再想遇到这样的好事,已是天方夜谈,原因很简单:
一是代理公司的数量暴增,代理佣金狂泻,0.5%的佣金也会有大批公司扑上去抢着做,房地产代理的利润已经很普通了;
二是大背景风云变幻,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子不好卖了,销售周期拉长,而代理公司的成本却在增加,钱显然难赚多了;
三是那位仁兄也非一般年轻人所能比拟,可谓胆识过人。

没有想太多,我“扑通”一声跳进了房地产业,从此,我的地产人生开始了。
第二节:我做了一个月“房地产小中介”

做地产之前,我已经想着跳槽,期间外服向我推荐了几家跨国药企、医疗器械公司,面试倒也顺利,命中了两家。但是,我已志不在此,我所钟情的地产业的大门始终禁闭,针对营销策划职位投递的几份简历杳无音信。

唉,没有从业经验,很难敲开房地产业的大门。怎么办?我一边开始在网上搜索资料,研究房地产营销策划案例,一边绞尽脑汁,想破了脑袋,寻找挤进地产业的方法。

最终,别无它法,我决定破釜沉舟,从最底层做起。看见一家香港公司招聘中介业务员,我投递了简历。没多久,打电话通知我面试,让我郁闷的是,面试居然就在两个门店中进行,主考官分别是区域经理和店长——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上海小姑娘,大概那时候本科生做房地产中介的还不多,加之我的简历看上去很美,两个女孩都对我为什么想做房地产中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厚着脸皮吹开了:
“一、我想多赚钱,据说做中介一个月做一、两万一点也不稀奇;二、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波澜壮阔,前景一片大好,我有着足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坐标……”
两个小姑娘先后都给我逗乐了,捂着嘴巴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出来。结果,我自然混进去了,领导是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姑娘,还得管老业务员叫“师傅”,真是晕菜,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小中介”!

做中介的第一件事是做市调。炎炎酷暑,我和几位新同事,跑遍了虹桥的大街小巷,对新老楼盘逐一调查售价、户型及其它基本状况,晚上回到店里画地图,逐一把楼盘的名称、售价标上去。几天下来,就晒脱了一层皮,期间有人吃不了苦纷纷走人。

做中介的第二件事是发海报。天桥上,马路边,社区门口,都留下了我奔波的身影。还记得在淮海西路派发海报时,正好给以前的老同事撞见,一时感到极度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做中介的第三件事是开发客户,方式是扫楼。提着一包海报,在保安眼皮底下混进小区,认准一幢楼,坐电梯到顶层,然后一层一层逐户往门缝里塞海报。偏偏虹桥地区多为高档社区,很多时候连大门都混进不去,即使进去了开始塞海报,往往让保安从监禁系统里发现,很快灰溜溜地给赶了出来。

那短短的一个礼拜,终身难忘,每天都为一种莫名的羞辱感所包围,每天,我都不停地问自己,值得吗?值得吗?值得吗?

几年后,我看到资料有香港著名代理行老板也做过同样的工作,心里平衡了许多。

经过这三关,新人已经滤去一半,不少人逃之夭夭。接下来,又面临着的挑战,没有客户,没有可供出售或者出租的房源,因为通过上述方法想开发出客户几乎不可能。

没有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素来是我的信念。不同于其他同事,我另辟蹊径,晚上回到住所,在上海热线上搜索个人房源信息,先发邮件或者手机短信,真诚地告知房东,我想尽快帮他把房子租出去或者出售,保证为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再电话联络,竟有不少人同意与我签订出租或出售委托书。仅仅3、4天,我的房源飙升,多的让老同事眼红,店长也格外关照我,优先推荐我的房源上了公司统一刊登的《新闻晨报》广告,自然有客户来电来访咨询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七篇:阴差阳错混进咨询公司,游历全国

第一节:桃园三结义,兄弟情深

写下这一节小标题的时候,我在想,两位兄弟,你们一定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故事。我想对你们说,兄弟,谢谢,因为你们,我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早在2001年下半年,就与T、Z两位兄弟相识了。他们的经历十分曲折,一直辗转漂泊于全国各地,不懈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如今,他们创业已初步小成,公司搬到了陆家嘴,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与他们第一次吃饭,在福州路上的一个饭店,我喝的酩酊大醉。尽管酒量很小,但是,我生性豪爽,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归是我的风格。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惊喜的发现,三人十分的投缘,让我有种错觉,梦回古代,金戈铁马,兄弟三人,桃园结义,从此手足情深。我们都野心勃勃,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创业,不惜一切代价,扫清一切障碍获得成功。当然,我也注意到,他们的关系更亲密无间,很多方面我与他们的想法并不一样,游离于外。

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三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开始筹划一起创业。其时,T在一家著名的本土营销咨询公司×××已经做了2年,深得老板赏识,Z则是一家著名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大区销售经理。客观的说,他们的市场营销经验,要远胜于我,特别是社会经验,我更无法企及。

T认为咨询可以锻炼很多,有助于创业,而且他非常享受做咨询的快乐,在他的引荐下,Z与我先后去了×××。就这样,迷迷糊糊,我一脚踏进了咨询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

从台资的房地产营销代理公司离职的时候,我请老×喝酒,感谢他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大门。一帮年轻的男女同事也参加了聚餐,气氛有点伤感,那是一帮单纯聪明的男孩、女孩,大家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第二节:拼命三郎、营销菁英荟萃的团队

×××公司的老板×老师是一个传奇人物,曾威名显赫,创业数次,屡败屡战,最终在营销咨询业再次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

一大批优秀的营销菁英惺惺相惜,聚集到他的旗下,在一种激情彭湃和理想主义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公司上下,无不以加班为荣,无数个不眠之夜,一大帮同事在会议室吞云吐雾,热烈地讨论项目运营,毫无倦意。

短短几年,×××公司迅速做大,跻身中国本土顶级营销咨询公司之列,服务了一大批全国性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

写到这里,我想×××公司的老板和老同事极有可能看到我的故事,在此,我忠心祝福你们一路走好。



第三节:浦东源深路1155号,德隆上海总部

2003年底,德隆集团创业17周年,正是这个民企帝国最辉煌的时期:
控股6家上市公司和12家金融机构;
跨越14个产业;
搭建了一个1200亿元之巨的金融和产业帝国;
管理着300多家子公司。

对于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我神往已久,一直想亲眼近距离看一看。

2003年底,机会终于来了。公司正在与德隆的某一个子公司有了合作,开展为期数年的营销咨询。我得以有机会亲身到了浦东源深路1155号,德隆上海总部。
德隆大厦耗资3亿之巨,虽然不高,但其内部气势、开阔感远胜于许多五星级酒店,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厦内部那颗参天大树,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

我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一家小企业在十几年中,成长为庞然大物?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的倒塌能够像德隆一样引起轰天巨响。唐氏兄弟的失败,让人唏嘘,扼腕长叹。
第四节:大连、温州、义乌……一路走过

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走在异乡的街头,每一个城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大连,走过星海广场,走过俄罗斯风情一条街,我见到了那位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老板,从养猪大户起步,到身价几个亿,一路走过来,近距离接触,能够感受到他的从容、淡定与极其的自负。

对温州,有着一种特殊感情,龙湾、柳市、龙港,一路走马观花,瓯江上的帆影在眼前飘过……
这是,诞生了均瑶、正泰、德力西、庄吉、红蜻蜓…….
这里,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这里,有200多万人走出去,分布于世界各地。
……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我见到了几位企业家、小商人,都自负而偏执。

义乌,永不落幕的博览会。
城市比我想象的干净许多,小商品市场次序井然,银行多于米铺,奔驰宝马等名车随处可见…..
每天成亿流动的真金白银,占了浙江全省现金总流量的三分之一;
早在2001年左右,每1000个义乌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
“叹为观止”是我真实的心里写照。

东阳,义乌的近邻,中国十大富豪郭广昌的故乡。
从车窗外张望横店,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孕育了郭广昌、徐文荣那么聪明的人。在上海滩,郭广昌这个出身寒门的农家子弟用了10年时间,就一跃成为中国企业界的领军人物。
2004年早春,桃花在风中含苞欲放,走过横店——美丽的江南小镇,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第五节:融不进咨询业


短短3年多的经验,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根本就不喜欢做咨询师,个人观点,总觉得咨询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有点像古代的门客或者师爷。

咨询行业中许多从业者,非常聪明,也很在

blackjac 发表于 2006-10-9 20:06:00

第九篇:兄弟再度携手,我踏上了创业不归路


第一节:走还是不走?我又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2004年10月底,T、Z跟踪了一年的房地产项目有了眉目,因为他们的团队无人有房地产营销实战经验,盛情邀请我作为操盘手加盟。

走还是不走?我又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深夜,我在梧桐大道上焦虑地来回渡步,这一走,有太多的顾虑:
于情感上,对不住公司总经理的栽培,我是他新上任时招聘的,寄予厚望,所以尽管营销总监脾气不好,较难相处,我一直忍了,因为我不想让总经理失望,这一走,让他在董事长面前将十分的难堪;
于职业道德上,对不住公司,在×城的几个项目正如火如荼,但人手严重短缺,当地一时招不到合适的人,这一走,短期内没人顶上,公司将陷入被动;
于收入上,操盘了这么多项目,熬到春节,将会有相当可观的项目奖金进帐,这一走,鸡飞蛋打,损失惨重;
于未来,我无法预测,在我和T、Z之间,隐隐约约,总觉得缺乏一种信任,这一走,前途未卜。而且项目操盘也是用T、Z的公司品牌,利润大头归他们,论赚钱,未必比我打工强,论品牌,我一无所获。

4年来,我是第一次如此的犹豫。尽管有太多的顾虑,最终我还是毅然辞职,直奔项目所在地,一个北方小城。


第二节:力破单日售房记录,项目成功了


到了北方小城,这才发现,T、Z的公司还没有与开发商签订合同。

于是,马上市调、收集资料,连夜撰写策划报告,第2天的提案让那个北方小城开发商老总眼界大开,兴奋的直鼓掌。作为签订营销策划合同的必要条件,我向开发商提供了建造售楼处的施工图。后来,T、Z总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恩惠,我想他们早已忘却这些细节了,我的介入加快了合同的签订。

我一个人留在了北方小城,全程操盘项目。
针对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特点,我有针对性的提炼出5大独创性卖点,一举击中市场的兴奋点。开盘当天,人山人海,力破这个城市单日售房记录。
开盘后,我又完全摒弃“假、大、空”形式,针对产品特点乘胜追击,制作了一系列软文,开发商的老总兼政府要员,看到软文后,只说了一句话:
“好!很有才气!”
这些新颖别致的软文,再一次引爆市场,掀起销售热潮。
项目成功了。
第三节:青梅煮酒,一段江湖恩怨

遥想三国,曹孟德与刘玄德曾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我万没想到,是是非非,竟与T、Z惹出一段江湖恩怨。

项目虽然成功了,但我与T的矛盾在加剧,两个人就像火药桶,一见面就吵架,甚至发展到几乎无法当面对话的地步,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沟通。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和T似乎没什么理由吵架,但是客观分析,我们俩缺乏一种默契的信任,而且个性太强了,都极其自信甚至自负,谁也不服谁,当然,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T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和我平等对话,一再打击我的自尊,彻底激怒了我。

此后,发生的事情更是不可收拾。T的公司在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中,要求必须派驻一名案场销售经理。T的公司在上海招聘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人愿意到距上海近千里之遥的北方小城,我也多方招聘未果。
作为项目总监,我已经一个人应付了2个多月,开发商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等不来销售经理,尽管项目进展很顺利,尽管开发商很满意项目策划,但是开发商老总作为政府要员,觉得T的公司不尊重他,倍感面上无光,给我们下了最后通谍。无奈之中,等我到南京,招聘了一名销售经理再回到小城的时候,开发商告知我:
“你们未遵守合同,由于销售经理一直没有出现,现终止合作!”

T、Z认定我从中作梗,想抢单,矛盾就此激化。大半年下来了,我一直未作任何解释。流言止于公开,我相信T、Z一定会看到我的故事,现第一次公开回应如下:
1、我绝没有拖延销售经理的招聘。在去南京招聘销售经理之前,我好不容易说服的女孩,本来已准备起身赴任,后来突然失去音讯,我当时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2005年10月中旬,我又一次打通她的电话,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事情的原委,就在她动身之前,病情恶化,住院抢救,与死神展开了赛跑,直到今天,她还在病床上,她答复我的原话是:“当时就想着保命,一切都无心过问了”。何况,这项工作一直主要由我张罗,作为与开发商签订合同的主体,我认为你们招聘销售经理的工作是非常不力的。
2、我绝没有一点抢单的想法。等我从南京带着新招聘的销售经理回到小城的时候,开发商已经准备好了律师信,欲与你们对簿公堂,并追讨之前的佣金,再以你们的公司名义将项目进行下去,已绝无任何可能性。事实上,后来,你们又服务了一个多月,拿到一分钱了吗?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开发商多半无良,出尔反尔、不讲诚信似乎已成了普遍天性,在与广告公司、策划公司、代理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少付钱,随便找个理由踢掉合作伙伴,是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3、我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你该知足了”,一直以来,你们这种给予我莫大恩惠的心态,让我十分反感。2005年上半年,我回到上海,看望前公司老总的时候,他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真倔,走的义无反顾,策划部其他同事都拿到了去年的项目奖金,相当可观。财务帮我算了笔帐,操盘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此生飘荡何时歇——毕业五年半的故事(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