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怎样规划你毕业以后的人生
怎样规划你的毕业后的人生我今年39岁了, 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14年,回头看看,应该说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开一个小公司,赚的钱刚够养家糊口的。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对前景也很迷茫,想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局限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对文科的不懂,身边的朋友也没有这一类型的。
91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出路就是1种:留在北京的国营单位,搞一个北京户口,这是最好的选择。到后来的2~3年内,户口落听了,又分成4条出路:
1、 上国内的大企业,如:华为
2、 自己做公司,做产品开发;
3、 上外企,比如:爱立信、诺基亚
4、 自己做公司,做买卖;
5、 移民加拿大
我想,首先要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做技术还是做买卖。
做技术,需要你对技术感兴趣。我掰着数了一遍,我们研究生班的30来号,实际上,适合做技术的,大概只有3、4个人,这几个人,1个现在还在华为,3个移民加拿大了,现在这4个人混的还可以,在华为的同学也移民加拿大了,他在华为呆了6年,在华为奖金工资加起来大概30万吧,还有华为的股票,再过几年,华为的股票一上市,也能值个100~200万。要是一毕业就去华为,那现在就绝对不是这个数字了。
要是做技术,最好的就是上大公司,国内的大型企业,象华为中兴肯定是首选,能学到很多东西。华为虽然累,但是,年轻人不能怕累,要是到老了,还需要去打拼,那才是真的累啊。
在外企,我想他们主要就是技术支持和销售,但是技术是学不到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指的是象爱立信和诺基亚,真正的研发不会在中国做的,学到的也不如在华为多,其它的中兴我不是很了解,我想应该也不错啊。
一个人都一技之长,有傍身之技,那是最好的,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口饭吃,还吃的不错,这是传统的观点。
任何技术都是要在某个行业去做应用,这个行业市场越大当然越好;要在一个领域之内,做深做精,成为绝对的专家,这是走技术道路的人的选择。不要跳来跳去,在中国,再小的行业你要做精深了,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利润。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做产品开发的有不少人,都是自己拍拍脑子,觉得这个产品有市场,就自己出来做。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同学,做产品开发的成功的没有一例,为什么?资源不足。
1. 资金,刚毕业的学生啊,就是没钱;没钱,也意味着你开发的东西都是小产品;而且只能哥几个自己上,研发、生产、销售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自己来,没有积累,什么都是重新来过。
2. 人脉,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去,需要有很深的人脉,否则,谁会用你的东西啊?谁敢用你的东西啊?
我看到的,我这个班上开发产品的,自己还在坚持的,只剩下一个人了,说实在的,到现在,没有自己的汽车,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混的挺惨的。现在出国的不说了,在外企、在华为,至少都是几十万的年薪了,还有各种福利,就是是产品开发成功了,又能如何?也就是这样了,但是以前哪些年,都没有金钱的积累,等于白干。
我身边的一个自动化系的研究生班的同学,能靠自己开发产品活得还可以的,也只有2个人。说明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啊。
其次就是上外企。我的2个同学,一个上了爱立信,一个先到爱立信后到诺基亚,都混的不错。到诺基亚的后来利用在诺基亚结识的人脉(就是哪些电信的头头脑脑),自己开了公司,也赚了不少的钱。
外企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能学到比较规范的管理外,还能给你的职业生涯镀金。到了一个外企外,再到同行业的外企我想就很容易了。而且外企的收入高啊。
自己做公司,做买卖,一开始有3~4个人走,但是真正发财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后来上外企了。做买卖,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还有机遇。要有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欲望,要有商业上的头脑。后来我们同学在一起谈,说,我们即使给自己这个机遇,也未必能做的好。何况当时那个同学看好的产品(做一个台湾产品的代理),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好,说明,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到后来,同学们纷纷移民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对搞技术的人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尽早,练了几年的技术,就赶紧出去,大概是在1996年走了不到10个,现在都还可以,买了房子和车了。要是晚了,语言再学也难了,而且在国内都混的还可以了,也就没有必要出去了。
我自己呢,先是在国营的研究所混了4年,后来到一家公司干了6年,2002年出来自己做公司,现在也就是混了一个温饱吧,算是有房有车,有点积蓄,但是不多,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回首这10来年,有一些经验和教训。
1. 要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需要定位自己做什么合适,是做买卖还是做技术,一条路走到黑;当然,做了技术,后来改行也行;
2. 做技术,就是要做精做深,成为这个行业的这个技术的专家;最好就是去国内的大公司,才能全面学到东西,能够给你培训的机会;如果大公司进不去,先到小公司练技术,找机会再到大公司去镀金,学高深的技术。千万不要自己做产品,要做也是对这个行业熟悉了,再去做。
3. 积极争取机会。积极争取学习和进步的机 第三步:勤奋至卓越
中国人多啊,每个人都是智商100,谁比谁傻啊。凭什么你比别人强?你能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你能香车宝马,醇酒美人?老树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就是靠勤奋。
勤奋学习-这个道理大家知道,知识就是金钱啊;
勤奋工作-想比别人多赚钱,在智商相同的情况下,就是靠多付出时间干活,再提高工作效率。别人5×8小时工作,你是7×16小时,再提高工作效率一倍,你不久赚了比别人多5倍的钱吗?老树公司有2个员工,原来在老家种苹果,没有赚到钱,到老树的公司中干活,计件,活忙的时候,早晨8:00起来,晚上12:00收工,年底也赚了一笔钱回家,高高兴兴,老树也开心,原来一屋子人干的活,现在2个人干了,公司管理省事了,员工也赚到了钱。
开发也是一样。当然,这个需要你的公司有这个机制,多劳多得的机制。但是,要是现在没有,你要不要这样干呢?
我认为,需要。一方面,干别人的活,练自己的技术,长自己的本事。另一方面,多干活,才能快速增长本事,技术才能跃变、突破,登堂入室,再得心应手、出神入化。至少,熟练工种是没有问题的吧。
就象一壶水,老是小火,烧了半天,也是温吞水;可是大火一上,一会就开了,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射雕英雄转》中的郭靖,没有别的本事,就是傻练,有一天开窍了,如有神助。技术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突破了门槛,就是坦途。需要勤奋勤奋再勤奋。有一天这个日子来了,你就苦尽甘来了。
勤奋还有另外一个含意,就是天道酬勤。其实是每个人看见勤奋的人,都会给他机会的,觉得帮助这样的人,高兴;把事情放在他的手里,也放心。
还有一个含意是触类旁通。知识需要很多的参照物,去比较、联想、萃取、升华。换句话,你可能付出的是其他人的n倍的努力,可是你得到的是n倍以上的回报,你的知识已经不是简单的累加了,已经质变了。
如果你在这个单位,勤奋了,也出成果了,就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没有关系。换一个环境就是了,总有人会欣赏你的。再说了,付出总有回报。
有些人习惯怨天尤人,没有好的老爸老妈,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同伴,没有好的环境。这些人需要去看看周立功的文章,看看周老师怎样一步步成长的。
第四步:沟通、协作
原来还有,现在越来越少,做一个小的产品,就可以生活无忧。
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在任何一个单位,将一个产品做好,都需要与同伴主动沟通,与不同部门的人互相协作。经常是跟不同单位的人沟通完成意见事情。
有些人性格内向,从做技术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不可取的,还是要善于跟同事沟通,向高手求教,才能学到真本领。
第五步:对某个行业深入理解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大都需要有一门独到的技术;更何况你是这个论坛的读者;
有的人天生千娇百媚,有的人天生金嗓子,有的人有个好的老爸老妈;这些都不足为恃,更何况没有这些天赋呢?
当你掌握了单片机、ARM、CPLD/FPGA等高端的技术,应该说,养身立命是没有问题了,可以解决人生的基本问题了;但是,还想更上一步,就需要对某个行业进入深入的理解和挖掘。
我认识的靠技术过上宝马豪宅生活的工程师,并不是在技术上一开始就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是说他的产品一开始就会比别人好很多,而是都是特别有韧性的人,都在捕捉某个行业的机会,在某个行业内精耕细作,坚持不懈,别人都干其它的去了,只有他还在这个行业中慢慢来,过上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慢慢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产品不断改进,慢慢打开了销路,最后站住脚,机会来了,一下发达了。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修炼成了正果。
有个笑话,说:刚刚离开的行业,发展最快。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大啊,市场大啊,只要认真耕耘,就会有收获。
需要去从事多个行业吗?就个体而言,不需要。那个行业都有金子。
就公司而言,需要吗?那要看你的公司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还需要看有没有这个方面的机制。否则,盲目的进行多个行业的扩展,没有必要。需要做的是至少在某个行业做到前三名。
你看,原来的LOTUS的notes,卖给了IBM,原来只卖出去300万份,到了IBM,就卖到了1000万份。产品就是这样,占领市场的同时,利润就有了,规模效益就有了。一个公司的产品不需要太多,但是要卖的多,才是正路。
象吉列,就是那么个小刀片,作成这么大的企业,多么舒服。
象GE,每个行业都是业内的翘楚,那是资本主义社会200年的技术积累。在中国,需要做的是每一个小的公司都是某个产品最突出的。从小的产品做起,做到国内最好、亚洲最好、世界最好。就行了。中国就强大了。
到那个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象GE这样的大公司。才有形成这样的大公司的技术基础。
做研发还是销售,首先要判断自己的兴趣
做研发,我想需要几个特点:
1、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哪怕是为了生存,要掌握一门手艺,立志刻苦学习,抓紧年轻的几年时间,主要指结婚之前的那几年,能够踏踏实实做下来学习;
2、遇到难题能够钻研、以解决为乐趣;
3、有合适的机会,最好是有 管理原理之三:末位淘汰与简单管理
如果所有的人都成了被定期的绩效考核这只老虎追赶着的羊,那么没有什么比靠自身的能力拼命地往前跑,来得更直接和有效。跑在前面的自然就是后边追赶着的最好的老师。同时,那些每次被老虎吃掉的掉队的羊,自然也就成了给整个羊群带来警醒的老师。
关于SOHO,管理的问题可以简化到“末位淘汰”这四个字。这与潘石屹一贯提倡的简单哲学倒是非常相配。
现代城的集体跳槽事件曾经引起过广泛的讨论。此事件,甚至被很多的商学院制作成案例来讨论。而有关这件事的最多的讨论来自于对“末位淘汰”的褒贬不一。很多分析认为是末位淘汰的严酷性直接导致了销售员无法忍受之压力而导致倒戈。
对此,SOHO执行总裁闫岩对记者说:“末位淘汰对于被淘汰掉的人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对于公司的发展是必须的。公司的整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多数员工才是公平的。”尽管关于末位淘汰的的争论一直都不曾平息过,但对于公开宣称公司的管理层拿的都是目前房地产行业最高工资的SOHO来说,自始至终就没有过什么动摇和怀疑。
SOHO的员工培养是难以置信的简单。对于SOHO的管理层、行政部门的员工,宗旨是“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开阔眼界”。方法是每年都派高管到世界各地游历学习。对于占大多数的销售员来说,“末位淘汰”就是全部。如果非要说培训,那就是在残酷的竞争中自我激励与学习。适者生存。1999年集体跳槽事件的焦点人物——跳槽到中国第一商城的SOHO的销售冠军徐丹说:“那样的环境中,我从来都没有机会感觉到自己是个女人。”关于这样的残酷,最牵强的或者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销售员的使命”。闫岩说:“我们从来不花费很多的钱和时间做那种课堂式的培训。”
如果所有的人都成了被定期的绩效考核这只老虎追赶着的羊,那么没有什么比靠自身的能力拼命地往前跑,来得更直接和有效。跑在前面的自然就是后边追赶着的最好的老师。同时,那些每次被老虎吃掉的掉队的羊,自然也就成了给整个羊群带来警醒的老师。
末位淘汰不仅仅适用于销售员,同样适用于管理层中每一个人。即使这位从红实创立就一直跟随潘石屹身边的SOHO目前的执行总裁闫岩,在面对记者的时候也会时时提及自己因为没有太多的国际工作经验,而深感不足。她说:“尽管今天在这个位置上。但是也很难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自己是不是也有被淘汰的一天。”闫岩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开阔自己的视野”。多走走,多感触国际上最先进的地产企业管理经验。如果不是她亲口说出来,怎么都无法想象这个语速极快,自信得经常让人无言以对的女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在积极地推行公司内部末位淘汰的这位SOHO的“内务总管”,从来就没有想法让自己脱离在这种体制之外。是这儿的人,就得守这儿的规矩。
闫岩说:“我们只告诉员工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管理层的任务是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我们从来不去过多干预过程。”不去管理监督并不等于没有管理监督,每个员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SOHO管理者创造了一个竞争的氛围,可以说是残酷的,也可以说是异常积极的。能认同的,留下来,参与。对于员工工作的过程,则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自由,SOHO觉得员工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在充分调度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后才能完成。SOHO不干涉员工工作的过程,但他设置了一个终点,到了考核的时候,管理层在终点给员工评分。
留下来参与竞争的最有力的理由:丰厚的利益。对于管理层,SOHO在各种场合从来不讳言:“我们提供的薪酬是同行中最高。”以30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例,年收入最低的也有20万,通常在50~60万,达到100万的也有。对于普通员工,是基本工资之外的考评工资。
附:潘石屹语录:
● “我们能做到简单,就做简单。能少用人就少用人,人一多的话还要安排人去管理,要反复地管理,就复杂了。”
●“销售人员不要说一句假话;销售人员不要说别人的项目一句坏话。”
●“让公司所有的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这是非常关键的,千万不要干扰他,你别老觉得你是一个领导,你老干扰他。大方向制定了,让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
●“实践证明,末位淘汰制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流的销售制度。”
●“红石采取的是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任何人之间都可以直接接触。这种组织结构比较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我这儿有全公司的电子邮箱的地址,可以和任何一个员工沟通,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直接向我汇报。”
●“我们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像销售人员就实行末位淘汰制,然后我们也把这种竞争机制引入施工、装修、材料的供应等方方面面。我觉得我们做得最成功的是工程管理,我们的施工单位是无条件地优胜劣汰。我们得到的好处是一栋楼从挖土到建成只用了18个月,创下高层塔楼建设速度之最。”
管理原理之三:末位淘汰与简单管理
如果所有的人都成了被定期的绩效考核这只老虎追赶着的羊,那么没有什么比靠自身的能力拼命地往前跑,来得更直接和有效。跑在前面的自然就是后边追赶着的最好的老师。同时,那些每次被老虎吃掉的掉队的羊,自然也就成了给整个羊群带 管理原理之四:蘑菇原理
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是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方法,相信大多数人包括领导者自己都有过一段“蘑菇经历”。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耐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我们现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蘑菇管理有着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等它还没长高、长大恐怕疯长的野草就把它盖住了,没有成长的机会;二是欠缺主动,有些本来基因较好的一钻出土就碰上了石头,因为自生自灭得不到帮助,结果胎死腹中。
初入门者当上一段时间的“蘑菇”,可以消除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更加接近现实,更实际、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领导者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可过长,时间太长便会消极退化乃至枯萎。让他们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尽快吸取经验、成熟起来,这才是领导者所应当考虑的,对年轻人,对新提的干部,对新进的班子成员,党政主要领导尤其应该注意。
管理原理之五:木桶理论
何为“木桶理论”?在管理学中通常是这样解释的:木桶装水能装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那块板子,要想装更多的水必须补短板子。这是没错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木桶能装更多的水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木桶有桶底和桶身,所以可以装水,而装水能装多少又取决于桶底的大小和桶身的高低。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装更多的水,首先必须要有桶底、桶身,要能装水;其次是要有长板子;第三才是补短板子。
木桶没有桶底就不能称为木桶,充其量只能称为“没有桶底的桶”。对企业人而言,桶底就好比是企业人本身,只要企业人存在,就有桶底。组成企业人的每个要素都是桶底的组成部分,包括企业人的肉体、精神、思想、文化等所有硬件要素。企业人的现实状况就决定了企业人的基础和地位,各方面的硬件条件越好,就越说明企业人的桶底越大越厚,企业人的基础就越好越扎实。
组成桶身的各块木板即为企业人的基础竞争力,木板越长、木桶越深,装的水就越多,企业人的竞争力就越强。企业人的各种能力,比如学习、计划、执行、控制、综合管理等能力都是企业人的木板,也就是企业人的软件条件,各项能力的强弱是企业人能装多少水的关键。企业人只有硬件设施是运转不了的,只有既具备硬件设施又具备软件条件,企业人这部机器才能运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装水。
那么什么是长板子呢?长板子就是比其它木板高出一截的板子,就是企业人各项能力中相对比较突出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作为企业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能力。过分强调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反而不利于自身的生存,甚至制约发展,因为我们是用“扬长避短”来谋生和发展的,而不是用已之短。这与中小企业适合使用“重点集中”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重点集中”是企业的竞争战略,而修炼长板子则是企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罢了。修炼长板子的方法也很简单:先给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然后针对现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不断地去强化自身的优势。最好是这些长板子能达到内外竞争的领先地位,在竞争中奠定优势,这样才能腾出手来补短板。
一只木桶只要有长板子就可以补短板子了,企业人则应该在核心竞争力足够强的时候再花大力气补短板子。近年来“迅速提高职业竞争力”似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是很少有企业人在提高自身何种竞争力,如何提高职业竞争力上做文章。多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常忙着学这、学那,没有清晰的学习的目标,这样做似乎竞争力是提高了,但是却只是学得多,真正用得上的少,往往事倍功半。原因何在?就在于对学习的结果没有评估的过程,控制学习就更谈不上了。这又怎能“迅速提高职业竞争力”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第一步,还是做SWOT分析,针对自身现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这时就要去弥补自身的严重制约发展的劣势以利于更好地抓住机会和回避风险。补短板子的关键在于判断那一项劣势才是自身目前最应该弥补的,要有目的的补,而不是无目的,只是因为认为应该补短板就盲目地补;第二步,制定补短板子的目标,即自身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这一点至关重要,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要量化以方便衡量结果,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有层次,而且要相互协调;第三步,要制定一个补短板子的计划,由计划来指导学习和工作,而不是随意地想做就做。第四步,制定一个补短板子行动方案和时间进度表,可以用5W1H为指导来制定,以利于控制计划的执行和控制。第五步,对补短板子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去衡量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估,进而诊断结果,然后采取修正行动。控制这一环节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了,只是去补了,去学了,但是没有控制。补短板子有没有真正做到“取长补短”,补短板子效果的好坏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控制学习的能力。
最后,希望本文能给企业界的朋友们一个启示:不要盲目地补短板子,在补短板子之前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基础竞争力如何,有没有核心竞
页:
[1]